【学在石大】关于非遗保护的高校实践,他这样说......
团青新闻
【学在石大】关于非遗保护的高校实践,他这样说......
发布时间:2019-07-08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非遗研培”)是文化和旅游部“十三五”规划重大文化项目,是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非遗传承链条、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的一个新举措。

作为全国非遗研培重点参与院校之一,石河子大学结合学科和专业优势,将非遗研培工作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服务等相结合,取得了诸多成果。

日前,《艺术教育》杂志记者采访了我校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新疆非遗中心”)主任、非遗研培项目负责人、文学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系副主任李钦曾,请他详细介绍了学校非遗研培的队伍建设、实践经验、成果转化等相关情况,以及学校其他与非遗相关的工作情况。

李钦曾

石河子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

非遗研培项目负责人

文学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系副主任

1.艺术教育

 

非遗研培的组织实施,旨在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高校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通过组织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技艺和技术、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提高传承实践能力,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非遗研培的重点参与院校之一,贵校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有哪些优势?

 

李钦曾:

关于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的工作,我校开展得比较早,在全国拥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我校的新疆非遗中心成立于2011年7月,该研究中心是我校首批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目前新疆非遗中心主要致力于非遗本体研究、非遗及衍生品设计、手工艺与消费品包装设计、非遗教育传承、手工艺设计精准扶贫、手工艺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非遗数字化等研究和实践领域。

新疆非遗中心拥有非遗研培计划承担单位、新疆非遗研究培训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遗中心新疆工作站、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新疆工作站等资质。

2017年以来,研究中心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成果发生了四个显著的变化:

一是将非遗研培与视觉传达设计、美术学两个本科专业和艺术硕士设计领域、美术领域六个专业方向的办学进行深度融合。

二是将非遗研培与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结合起来。

三是将非遗研培与手工艺行业的精准扶贫、妇女脱贫、闲散劳动力就业结合起来;将非遗研培与我校南疆访汇聚、扶贫点、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的建设结合起来;将非遗研培与“非遗进中小学”活动结合起来。

四是将非遗研培与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结合起来。

2.艺术教育

 

鉴于各个参与院校的学科优势、地域环境的差异,非遗研培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也不尽相同。请您大致介绍一下贵校非遗研培的实施情况。

李钦曾:

2016年以来,我校实施了6期非遗研培项目,共培训学员221人。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曾在致我校的函《关于协助做好“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项目管理的函》中提到:“石河子大学以较高的教研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完成了多期研培项目,提高了传承人群的实践能力,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效果显著,成绩突出。在2017年我司组织的‘非遗研培高校负责人培训班'上,石河子大学研培项目的经验介绍受到了广泛好评。”

非遗研培对我校的本科教学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我们将专业实践课程、实习课程开设到传统工艺村庄中去,大力建设手工艺设计类产学研基地。我们分别在和田地区墨玉县阔依其乡喀克其村和喀什地区疏勒县巴合齐乡喀克其村建设了新疆非遗研究中心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基地。

第二,大力建设以“非遗进校园”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实习基地。将非遗研培期间的大学生艺人助理工作与美术学专业的教育教学实习工作协同起来,例如2016级美术学专业张鑫、曹丽等五位同学在教育实习期间,帮助石河子十中成功建设了《哈萨克毡绣和布绣》校本课程,教学实效显著,受到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第三,依托非遗研培项目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基于非遗传承人群的手工艺在线展销网站》获第三届兵团互联网+大赛银奖、最佳创意奖,《哈萨克手绣图案标准绘图尺》和《南疆乡村手工艺品厂的扶贫实效及可持续发展问题调查》在我校第十四届、第十六届“挑战杯”中分别获优秀奖。

3.艺术教育

 

经过5年的摸索与实践,贵校在非遗研培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组织实施等方面应该已经拥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请您结合非遗研培的具体实施情况介绍一下相关成果和经验。

 

李钦曾:

通过非遗研培任务与相关专业特色建设、课程群建设、实践课程建设深度融合的办法来推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第一,通过建设美术学专业教育教学实习、工艺设计与制作,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手工艺文创设计、设计创新与实践等与非遗研培内容相关的课程群来提升课程建设的在地化水平和教学质量。

第二,通过扶持“有道设计”“新奇点”“一点设计”“normal设计”等本科导师制工作室建设,通过对课外教学的干预,将非遗研培任务嵌入工作室任务,以此来丰富非遗研培的课程资源开发团队。例如在哈萨克刺绣研培项目中,孙宁、武燕、杨超、朱占忠、白黎军五位教师工作室的全部学生就参与了以日常家居用品设计、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和区域文化礼品设计为主要内容的设计任务,取得了理想的培训效果。

第三,在学生和教师参与方面,将非遗研培与大学生科研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项目、结课作业、实习、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的写作相结合,将非遗与教师科研项目、社会服务项目相结合,强化非遗内容的师生共同体建设。

第四,我们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民间艺人与大学生设计助理“一对一互助”教学模式。

一方面,这些助理可以帮助艺人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尽可能地降低民间艺人进入大学后的不适感,让其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还可以帮助其理解和落实教师的授课内容,理解现代设计的理念,掌握现代设计的原理和方法,与艺人一起完成产品设计方案。

另一方面,助理跟随民间艺人学会了手工艺的方法以及相关的图案知识,学会了用手工艺来表达自己艺术认知的方法,了解了手工艺的流程、材料的性能、产品的制作方法,了解了乡村的手工艺生态,还与民间艺人结成了纯洁长久的友谊。

我们将大学生设计助理作为“非遗进校园”的重要举措,作为非遗实践向专业教育延伸的重要载体,作为本科教学改革和专业特色建设的重要内容。

把非遗研培实施中发现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以课题申报的方式转化为科研项目,最后再将科研成果回馈到非遗研培中。在承担哈萨克刺绣研培项目时,我深深地感到图案的基本形、图像志、分类、结构、阐释等对于刺绣教学的重要性,由此在2016年我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基于图像学和元数据的哈萨克族传统图案元素分类体系构建研究》并获立项。

培训结束之后能否给学员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是学员和各级政府最关心的问题,也是这些来自农村的手工艺人能否把手艺传承下去的主要动力,这就要求非遗研培跟乡村设计精英的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设、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起来。

据此,我们在2017年申报了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新疆少数民族刺绣及衍生品设计人才培养》,获立项;申报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妇女手工艺精准扶贫问题研究》,也获立项。可以说,非遗研培与科学研究形成了互推共赢模式,拓展了教师的科研领域,也提升了非遗研培成果的层次。

利用教学改革项目和教学成果奖的申报来促进非遗研培与高校教学改革探索的深度融合。

2012年,我们申报了校级教改项目《新疆非遗的教育传承向高校专业课程延伸的路径研究》,先后发表了《课堂教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的困境与解决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经验与知识生产》等论文。

2016年以后非遗中心实施非遗内容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教学实验,我们申报的《“非遗进课堂”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模式探索》获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申报的《大学生设计助理参与非遗非遗研培的教学实践探索》获校级教学研究实践奖。

将非遗研培工作与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结合起来。在非遗研培实施期间,我们组织了多场次的刺绣、印花布织染技艺进中小学活动,还组织了多次石河子市中小学美术教师与研培学员一对一互助教学活动,委托大学校级社团“丝路文化社”为艺人招募大学生设计助理、与美术与设计系党支部联合推动“我和艺人共同完成一件作品 为精准扶贫贡献一份力量”社会实践活动助力非遗研培工作,均取得了良好的实效。非遗中心与石河子十中、二十中等13所中小学校签订了“非遗进校园”的框架合作协议,与石河子市青少年宫、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四中学分别签订“新疆非遗研究中心非遗体验与教育传承基地”共建协议。石河子十中凭借与我中心共建的《哈萨克毡绣和布绣》课程获评“教育部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该校王淑娟申报的《新疆维吾尔族模戳印花布在生活中的实践与运用》获得新疆教育厅小课题立项。

我校现在已经基本可以做到将非遗研培工作植入美术学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环节中,将非遗研培的设计任务和教育传承任务植入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中,然后再将教学成果转化、转移到非遗研培中。目前,非遗研培已是我院重要的实践教学成果、是我校十大育人体系之“文化育人”试点改革的经典案例。2018年教育部对我校进行审核性评估,非遗研培是我院评估指标“6+1”中的“1”(学院特色),评估期间我们举办了哈萨克刺绣培训班,用活态的方式向评估专家立体地呈现了我院的办学特色。

 

4.艺术教育

通过您的介绍可以发现,贵校在组织开展非遗研培工作过程中,与教学改革、课题项目申报等结合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您觉得如何有效地将这些课堂教学成果融入实践,如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

 

李钦曾:

一个专业、学科乃至学院,能否扎根兵团大地,能否提升学校对兵团、对新疆的贡献力,将是其存在与否的重要依据。

2017年,我牵头申报的大学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项目《非遗研培成果向新疆农民手工艺联合社的转化与技术推广》、科技特派员团队项目《第十四师及墨玉县周边团场闲散劳动力手工艺技能培训与在乡创业精准扶贫服务》获得立项。

2018年4月份,我中心与北京巧女公益基金会签订了以《乌鲁木齐县萨尔达坂乡萨尔乔克村哈萨克妇女刺绣技艺提升培训班与刺绣产品设计研发》为主题的横向项目。

2018年7月中旬到8月上旬,带领13名大学生组成以《手工艺设计服务南疆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墨玉县羌古村和疏勒县喀克其村开展手工艺设计精准扶贫活动。该活动受到驻村工作组和职工的肯定,并与两村签订了以手工艺厂职工培训和手工艺品研发为主要内容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我认为,手工艺设计介入乡村精准扶贫,要系统性的解决问题,不能仅仅关注技艺和设计两个要素。设计主动介入乡村建设,服务于乡村手工艺设计产业的发展,是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设计学科和南疆乡村发展的双重希望,也是我中心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植根兵团和新疆大地的基础。

5.艺术教育

 

您认为,如何将传统工艺产品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在尊重和保护地域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如何建立传统工艺品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李钦曾:

建立传统工艺品牌的前提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传统经济组织的整合,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现代经济组织的培育和成立。

我以哈萨克刺绣产业生态所面临的问题来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当下大部分的哈萨克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工艺需要进一步规范,材料需要进一步更新,技艺、设计和产品制作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区域销售瓶颈需要进一步突破,缺少知名品牌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社员培训、经营管理、融资、抵抗风险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201812月份,我们中心与兵团第四师61团孔比刺绣合作社、裕民县巴尔鲁克山哈萨克民族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等14家合作社联合发起了《天鹅绣哈萨克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宣言》,全力整合哈萨克刺绣生产市场。同时我们还致力于打造由疆外手工艺企业、公益基金会,疆内科研平台、风景区、新疆礼物运营商、手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成的哈萨克刺绣产业发展共同体,以打造进军疆外市场、开拓哈萨克斯坦市场的著名品牌天鹅绣,培育、指导成立古丽的花园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立之后,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